公布日:2023.08.29
申请日:2023.06.25
分类号:C02F9/00(2023.01)I;C02F1/66(2023.01)N;C02F1/52(2023.01)N;C02F1/00(2023.01)N;C02F1/04(2023.01)N;C02F101/16(2006.01)N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氨氮废水中氨氮的回收方法。该回收方法包括:步骤S1,调节含氨氮废水的pH值至10以上,然后进行固液分离,得到预处理废水;步骤S2,对预处理废水进行低温蒸发,得到第一浓水和第一冷凝氨水;步骤S3,对第一冷凝氨水进行中温浓缩,得到第二浓水和第二冷凝氨水;其中,低温蒸发的温度为60~95℃,中温浓缩的温度为100~110℃。本申请解决了脱氨蒸发设备的结垢难题,实现了氨氮废水高效处理的同时,氨氮资源得到了有效回收再利用,避免增加水系统负担,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温度低、能耗低、运行成本低、回收氨水浓度高、不产生二次污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氨氮废水中氨氮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调节所述含氨氮废水的pH值至10以上,然后进行固液分离,得到预处理废水;步骤S2,对所述预处理废水进行低温蒸发,得到第一浓水和第一冷凝氨水;步骤S3,对所述第一冷凝氨水进行中温浓缩,得到第二浓水和第二冷凝氨水;其中,所述低温蒸发的起始温度为60~95℃,所述中温浓缩的温度为100~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所述氨氮废水的pH值至10~12,优选采用氧化钙、氢氧化钙调节所述氨氮废水的pH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节所述氨氮废水pH值的过程中进行搅拌,所述搅拌的时间为1~2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分离处理包括:步骤A,对所述氨氮废水进行沉降处理,得到上层清液和下层浊液;步骤B,对所述下层浊液进行过滤,得到过滤后清液和过滤渣;步骤C,混合所述上层清液和所述过滤后清液,得到所述预处理废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蒸发的热源包括乏汽、闪蒸汽、低压蒸汽和高压蒸汽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低压蒸汽和所述高压蒸汽可通过减压或者蒸汽喷射的方法降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蒸发的热源的进气温度为60~95℃,进气压力为0.02~0.1MPa。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蒸发的效数为4~8,优选所述低温蒸发中,相邻两效之间的温度差为3~1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温浓缩蒸发的压力为0.1~0.15Mpa。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浓水和所述第二浓水混合后进行沉降处理,得到清液和沉淀物,优选地,将部分所述清液返回所述固液分离步骤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浓水和所述第二浓水的氨氮浓度小于15mg/L。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氨氮废水中氨氮的回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氨氮回收工艺回收得到的氨水浓度较低,无法再利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含氨氮废水中氨氮的回收方法,包括:步骤S1,调节含氨氮废水的pH值至10以上,然后进行固液分离,得到预处理废水;步骤S2,对预处理废水进行低温蒸发,得到第一浓水和第一冷凝氨水;步骤S3,对第一冷凝氨水进行中温浓缩,得到第二浓水和第二冷凝氨水;其中,低温蒸发的起始温度为60~95℃,中温浓缩的温度为100~110℃。
进一步地,调节氨氮废水的pH值至10~12,优选采用氧化钙、氢氧化钙调节氨氮废水的pH值。
进一步地,在调节氨氮废水pH值的过程中进行搅拌,搅拌的时间为1~2小时。
进一步地,固液分离处理包括:步骤A,对氨氮废水进行沉降处理,得到上层清液和下层浊液;步骤B,对下层浊液进行过滤,得到过滤后清液和过滤渣;步骤C,混合上层清液和过滤后清液,得到预处理废水。
进一步地,低温蒸发的热源包括乏汽、闪蒸汽、低压蒸汽和高压蒸汽中的任意一种,低压蒸汽和高压蒸汽可通过减压或者蒸汽喷射的方法降温。
进一步地,低温蒸发的热源的进气温度为60~95℃,进气压力为0.02~0.1MPa。
进一步地,低温蒸发的效数为4~8,优选低温蒸发中,相邻两效之间的温度差为3~10℃。
进一步地,中温浓缩蒸发的压力为0.1~0.15Mpa。
进一步地,将第一浓水和第二浓水混合后进行沉降处理,得到清液和沉淀物,优选地,将部分清液返回固液分离步骤中。
进一步地,第一浓水和第二浓水的氨氮浓度小于15mg/L。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脱氨蒸发设备的结垢难题,实现了氨氮废水高效处理的同时,氨氮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再利用,避免增加水系统负担,进一步还有效利用了乏汽等低价热源。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温度低、能耗低、运行成本低、回收氨水浓度高、不产生二次污染。
(发明人:黄龙;陈宋璇;徐建炎;孙文亮;王欣;郭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