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9.04.22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IPC分类号E03F5/10; E03F1/00; E03F3/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包括箱涵结构,所述箱涵结构嵌入于市政排水管网中;所述箱涵结构内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前端调蓄池、主调蓄池和排水池,排水池和箱涵结构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接通;所述箱涵结构内的上部设置正常排水通道,不经过排水池而直接和箱涵结构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连通。本发明以在用地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在完成旱季污水收集转输,还能有效的应对雨季时期受合流制排水体制影响带来的混流污水溢流直排入河的现象,将污水输送与初雨调蓄合为一体,使得合流制溢流污染更容易得到控制,可根据各类工程特性在污水收集系统前端、中端以及末端灵活运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箱涵结构,所述箱涵结构嵌入于市政排水管网中;所述箱涵结构内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前端调蓄池、主调蓄池和排水池,排水池和箱涵结构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接通;
所述箱涵结构内的上部设置正常排水通道,正常排水通道和箱涵结构上游侧的市政排水管连通,且不经过排水池而直接和箱涵结构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连通;
所述箱涵结构内在正常排水通道和前端调蓄池之间设置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由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限定正常排水通道的最大流量与箱涵结构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的流量相当;
在前端调蓄池和主调蓄池之间设置箱涵内溢流堰,箱涵内溢流堰顶部与箱涵结构顶部预留一定距离作为内部溢流通道;在主调蓄池和排水池之间设置抽水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调蓄池和正常排水通道之间也有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且处在前端调蓄池处的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部分中至少部分的高度要低于处在主调蓄池处的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部分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箱涵结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与箱涵结构连接位置设置刚性防水套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常排水通道具有不小于1‰的底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正常排水通道处在箱涵结构内的上部的两侧和/或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它设置有前端调蓄池水力清洗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前端调蓄池排污出口与主调蓄池连通,前端调蓄池向主调蓄池排污,并在排污出口处设置阀门,主调蓄池的顶部设置检修入口;排水室的顶部也设置检修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调蓄池具有不小于10%的底坡,主调蓄池具有不小于5‰的底坡,所述主调蓄池在抽水装置的轴流泵前设置轴流泵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采用不锈钢溢流堰,不锈钢溢流堰为高度可调式。
10.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污结构设置在污水收集系统前端、中端和末端中的任意部分运用。
说明书
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适用于水利、市政等工程领域的排污、调蓄及类似工程。
背景技术
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雨污合流污水直排进入河道现象频多,往往采用沿河截污的形式对合流污水进行截流收集。雨季时期,受截污干管有效容积影响,超出容量部分将产生溢流,混流污水直排进入河道。针对上述现象,为了有效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一般采取设置混流污水调蓄池的措施,但调蓄池占地面积大,而城市用地条件往往受限,混流污水调蓄池的措施很难得到有效落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可以在用地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在完成旱季污水收集转输,还能有效的应对雨季时期受合流制排水体制影响带来的混流污水溢流直排入河的现象。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箱涵结构,所述箱涵结构嵌入于市政排水管网中;所述箱涵结构内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前端调蓄池、主调蓄池和排水池,排水池和箱涵结构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接通;
所述箱涵结构内的上部设置正常排水通道,正常排水通道和箱涵结构上游侧的市政排水管连通,且不经过排水池而直接和箱涵结构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连通;
所述箱涵结构内在正常排水通道和前端调蓄池之间设置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由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限定正常排水通道的最大流量与箱涵结构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的流量相当;
在前端调蓄池和主调蓄池之间设置箱涵内溢流堰,箱涵内溢流堰顶部与箱涵结构顶部预留一定距离作为内部溢流通道;在主调蓄池和排水池之间设置抽水装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将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主调蓄池和正常排水通道之间也有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且处在前端调蓄池处的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部分中至少部分的高度要低于处在主调蓄池处的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部分的高度。
箱涵结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市政排水管与箱涵结构连接位置设置刚性防水套环。
所述正常排水通道具有不小于1‰的底坡。
正常排水通道处在箱涵结构内的上部的两侧和/或前侧。
它设置有前端调蓄池水力清洗装置。
前端调蓄池排污出口与主调蓄池连通,前端调蓄池向主调蓄池排污,并在排污出口处设置阀门,主调蓄池的顶部设置检修入口;排水室的顶部也设置检修入口。
所述前端调蓄池具有不小于10%的底坡,主调蓄池具有不小于5‰的底坡,所述主调蓄池在抽水装置的轴流泵前设置轴流泵坑。
正常排水通道溢流堰采用不锈钢溢流堰,不锈钢溢流堰为高度可调式。
所述截污结构可设置在污水收集系统前端、中端和末端中的任意部分,灵活运用。
所述截污结构中的管径、管材及箱涵结构规模可根据市政污水收集系统规模确定;所述箱涵结构混流污水排空时间及轴流泵规模可根据整体污水干管系统旱季富余容量进行确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减少建设用地,采用截污管道与箱涵相结合,提供一种具有排污及初雨调蓄功能的管涵结合截污结构,在原有截污管道下端设置截污箱涵,实现旱季污水排放及雨季混流污水调蓄的功能,可以在用地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在完成旱季污水收集转输,还能有效的应对雨季时期受合流制排水体制影响带来的混流污水溢流直排入河的现象,将污水输送与初雨调蓄合为一体,使得合流制溢流污染更容易得到控制,可根据各类工程特性在污水收集系统前端、中端以及末端灵活运用。(发明人黄雷;汪凯;钟伟斌;董联杰;邵星;唐睿;罗汉;罗健;项杰;邹小强;孙良平;缪晓尉;潘奇;刘守敬;陈国丙;雷曦;李斐;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