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

发布时间:2019-1-11 14:44:24

  申请日2018.03.12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其设置有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污泥好氧区、泥膜好氧区、低氧污泥好氧区、后置缺氧区、后置好氧区、二沉区、絮凝反应区、斜管沉淀区、过滤区和消毒清水区,其进水水质的水量调节、脱氮除磷、泥水分离、深度处理均在一体化池中完成,减少了项目占地面积和投资,使出水稳定达到国家更高标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污泥好氧区、泥膜好氧区、低氧污泥好氧区、后置缺氧区、后置好氧区、二沉区、絮凝反应区、斜管沉淀区、过滤区和消毒清水区,其中,所述预缺氧区位于该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一侧角处,内设置有搅拌器;所述厌氧区紧接预缺氧区出水口,且与预缺氧区通过位于中间隔墙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厌氧区内设置有推流器;所述缺氧区与厌氧区通过位于隔墙外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缺氧区内设置有推流器;所述污泥好氧区与缺氧区通过位于隔墙外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污泥好氧区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器;所述泥膜好氧区与污泥好氧区通过位于隔墙外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泥膜好氧区内有悬浮载体,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器;所述污泥低氧好氧区与泥膜好氧区通过位于隔墙一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污泥低氧好氧区底部设置穿孔曝气管;所述的后置缺氧区与污泥低氧好氧区通过位于隔墙一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后置缺氧区设置有搅拌器;所述后置好氧区与后置缺氧区通过位于隔墙一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后置好氧区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器;所述二沉区与后置缺氧区通过二沉配水槽相通;所述絮凝反应区通过二沉区出水隔墙上部的出水堰与二沉区相通;所述斜管沉淀区与絮凝反应区通过配水堰相通;所述过滤区与斜管沉淀区通过出水管渠相通;所述消毒清水区与过滤区通过出水管渠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泥膜好氧区内设置了硝化液回流泵用于将低溶解氧的硝化液泥水回流到缺氧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泥膜好氧区内出水出设置了拦截筛网用于过水并把悬浮载体拦截在泥膜好氧区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区内底部污泥通过活性污泥回流槽回流到预缺氧区。

  说明书

  一种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N、P是市政和工业污水中存在的营养元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大量进入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被微生物分解,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从而影响了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城市污水厂的活性污泥法脱氮除P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N元素,再转化为硝酸盐,之后反硝化成氮气得以去除;除P则是利用聚P菌放P后,更大量的吸收P,使P富集在污泥中,通过排放剩余污泥去除P。

  污水深度脱氮除磷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和减少污水对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在深度脱氮除磷方面,由于污水厂生物处理池设计工艺的问题,不能使达到深度脱氮除磷的目的。

  为解决通过生物处理工艺进行深度脱氮除磷的问题,需要对传统的工艺进行优化,尽量少增加外加碳源达到脱氮的目的;在除磷方面,尽量依靠生物除磷实现水质的达标,另外也需要结合化学法强化除磷,即在沉淀、 絮凝、 吸附和等作用下,达到深度去除污水中的磷达到的目。

  为了强化活性污泥工艺脱氮除磷能力,使污水处理厂TN和TP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对地表四类标准,发明了该工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设施不能使得污水稳定达标的缺陷,提供一种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其设置有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污泥好氧区、泥膜好氧区、低氧污泥好氧区、后置缺氧区、后置好氧区、二沉区、絮凝反应区、斜管沉淀区、过滤区和消毒清水区,其中:

  上述预缺氧区位于该八段污水生物处理池一侧角处,内设置有搅拌器;

  上述厌氧区紧接预缺氧区出水口,且与预缺氧区通过位于中间隔墙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厌氧区内设置有推流器;

  上述缺氧区与厌氧区通过位于隔墙外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缺氧区内设置有推流器;

  上述污泥好氧区与缺氧区通过位于隔墙外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污泥好氧区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器;

  上述泥膜好氧区与污泥好氧区通过位于隔墙外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泥膜好氧区内有悬浮载体,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器;

  上述污泥低氧好氧区与泥膜好氧区通过位于隔墙一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污泥低氧好氧区底部设置穿孔曝气管;

  上述的后置缺氧区与污泥低氧好氧区通过位于隔墙一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后置缺氧区设置有搅拌器;

  上述后置好氧区与后置缺氧区通过位于隔墙一边侧的长方形孔洞连通,后置好氧区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器;

  上述二沉区与后置缺氧区通过二沉配水槽相通;

  上述絮凝反应区通过二沉区出水隔墙上部的出水堰与二沉区相通;

  上述斜管沉淀区与絮凝反应区通过配水堰相通;

  上述过滤区与斜管沉淀区通过出水管渠相通;

  上述消毒清水区与过滤区通过出水管渠相通。

  进一步的,上述泥膜好氧区内设置了硝化液回流泵,用于将低溶解氧的硝化液泥水回流到缺氧区。

  进一步的,上述泥膜好氧区内出水出设置了拦截筛网,用于过水并把悬浮载体拦截在泥膜好氧区内。

  进一步的,上述二沉区内底部污泥通过活性污泥回流槽回流到预缺氧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进水水质的水量调节、脱氮除磷、泥水分离、深度处理均在一体化池中完成,与单独建这些构筑物相比,充分节省了占地面积,同时也节省了单独建这些构筑物时配套的管道阀门系统,降低了项目投资,也降低了流程的水头损失,从而降低了污水厂的运行能耗。

  2)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池的出水通过管道或分配渠道/槽进入生化处理部分,采用两点进水模式,少部分的进水量通过进水渠道进入厌氧区;大部分的进水量直接进入预缺氧区并与来自二沉区的回流污泥混合,进行前置活性污泥预反硝化。

  3)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回流在构筑物内部完成,将传统的污泥外回流变成内回流,一方面减小了污泥回流泵的扬程,另一方面缩短了污泥回流时间和活性污泥在沉淀区的停留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此过程中活性污泥内源呼吸所消耗的DO,降低了污水厂的运行成本。

  4)本实用新型结合生物膜工艺的优势可稳定达到更高出水标准,耐负荷冲击,抗水量水温变化,有利于污水处理厂根据发展目标进行扩容以及改造,也可用于建设地埋式或地下污水处理设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