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5.27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IPC分类号C02F101/16; C02F3/3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所述聚己内酯PCL颗粒的平均粒径3-3.5mm,比表面积为0.87m2/L,真实密度为1.12kg/L;其填充密度为0.74kg/L;本发明所述的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的去氮效果佳。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己内酯PCL颗粒的平均粒径3-3.5mm,比表面积为0.87m2/L,真实密度为1.12 kg/L。
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其特征在于:其填充密度为0.74kg/L。
说明书
一种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人工合成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专门针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深度脱氮处理的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于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总氮负荷越来越大。然而,尽管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总氮浓度的上限(一级A标准为15mg/L)远高于美国和欧盟规定的最大允许值(分别为3mg/L和8mg/L),但是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总氮仍然较高,大量的氮素营养盐被排放入环境水体中,造成了水体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另一方面,很多地区用作饮用水原水的地下水都出现了硝酸盐含量超标的现象。上述现象正随着农用氮肥使用量的增加、城乡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加大而不断加剧。
在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中,为了提高总氮去除率,通常采用投加如甲醇、乙醇、乙酸、葡萄糖等的可溶性碳源,以增强异养反硝化过程。但投加外加液体碳源存在诸多问题,如投加易过量,尤其是进水氮负荷有波动的情况下,投加量更不易控制;另外,这种投加液体碳源的方式增大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维护方面的负担。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中,总氮的去除主要依赖生物脱氮,利用诸如A2O、AO等工艺的缺氧环节,将硝酸盐反硝化成氮气脱除。然而,农村分散式点源污水的处理有其特殊性,即水质水量波动较大,且运行管理不宜太繁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并不适用。现有的研究表明,采用固相碳源的固相反硝化技术,可以有效去除饮用水原水或地下潜流污水中的总氮。但是,其装置及方法存在较多隐患。例如自上而下的水流方式,易形成短流和接触盲区;活性炭、沸石等材料的加入,会导致装置十分容易堵塞、需要频繁更换;饮用水原水污染程度较低,没有对固体碳源处理较高总氮浓度污水的特性进行论证等。又例如在“一种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及方法(CN 103224286 A)”专利申请中,在固态碳源制成的外框中填充活性碳等聚合物,并埋入地下,用以降解地下潜流污水中的总氮,但是该技术会利用固相碳源将土壤浸出液中的总氮一并消耗,而这些总氮很可能是植物所需的氮素营养盐,因此造成了固相碳源的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同时,埋入地下后,潜流污水中的较高悬浮物含量极易导致活性炭的堵塞,上述这些缺陷在该专利中并没有提出好的解决办法。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种基于人工合成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专门针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深度脱氮处理的污水脱氮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并研发了一种去氮效果佳的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去氮效果佳的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所述聚己内酯PCL颗粒的平均粒径3-3.5mm,比表面积为0.87m2/L,真实密度为1.12 kg/L。
优选的,其填充密度为0.74kg/L。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污水脱氮处理装置用聚己内酯颗粒的去氮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