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8-1-26 14:09:24

  申请日2016.08.30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IPC分类号A01B79/02; C09K17/40; C09K109/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按下述配方重量份数制备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水产养殖污泥50~80份、茶叶渣10~20份、聚马来酸酐8~10份、枯叶14~18份、钙基膨润土4~8份、蚯蚓粪10~20份;S2、对盐碱地进行平整,然后深犁机械深耕40~60公分,之后用水进行浇灌;S3、使用风沙土均匀地撒在初次平整耕作的土壤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20~30立方米;然后再将步骤S1制备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均匀地撒在风沙土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15~25立方米;最后用旋耕机连续耕作两次,深度20~40公分。本发明通过水产养殖污泥来改良盐碱土壤基质,废物利用,即解决了水产养殖污泥无法处理对水产的影响,又改良了盐碱土壤基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下述配方重量份数制备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水产养殖污泥50~80份、茶叶渣10~20份、聚马来酸酐8~10份、枯叶14~18份、钙基膨润土4~8份、蚯蚓粪10~20份;

  S2、对盐碱地进行平整,然后深犁机械深耕40~60公分,之后用水进行浇灌;

  S3、使用风沙土均匀地撒在初次平整耕作的土壤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20~30立方米;然后再将步骤S1制备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均匀地撒在风沙土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15~25立方米;最后用旋耕机连续耕作两次,深度20~40公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3~15%、磷14~17%、钾13~18%、腐殖质20~22%、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其配方以重量份数计,包括:水产养殖污泥50份、茶叶渣20份、聚马来酸酐8份、枯叶18份、钙基膨润土4份、蚯蚓粪2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其配方以重量份数计,包括:水产养殖污泥80份、茶叶渣10份、聚马来酸酐10份、枯叶14份、钙基膨润土8份、蚯蚓粪10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枯叶包括树木当年的枯黄落叶,陈年腐叶,松针、椰糠残体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叶渣为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黑茶或者黄茶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4:上述步骤S1~S3之后,养地1~2周,即可实施种苗定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3%、磷17%、钾13%、腐殖质22%、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5%、磷14%、钾18%、腐殖质20%、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

  说明书

  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盐碱土是盐化或碱化形成的一类土壤,包括盐土、碱土及各种盐碱化土壤。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滨海地区由于常驻海水浸渍,盐碱地分布较广,盐分含量高,土壤表层或土体中积聚过多的可溶性盐类。盐碱地地表土壤多干燥,呈白色,甚至形成盐结皮,板结龟裂,矿化度高,腐蚀性强,可破坏植物细胞组织,阻碍植物生长,高盐碱度土壤甚至可直接使植物根系腐烂导致植株死亡。

  目前,土壤改良技术包括物理改良措施、工程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及综合改良措施。物理改良措施如地面覆盖技术可对土壤保温,减少其水分蒸发和缓解返盐现象;工程改良措施即土方填垫、暗管排盐、灌溉淋洗等,可抬高地势,降低并控制水位,排水排盐;化学改良措施即使用化学改良剂如钾肥、磷肥、石膏、粉煤灰等,可改善土壤结构和酸碱度,增加土壤阳离子代换能力,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土壤肥力;农业改良措施主要指翻土晒垡、施肥整地、置换客土等,可有效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渗透性,提高土壤肥力;生物改良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技术、耐盐植物种植、复合生物系统构建等,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盐分;综合改良措施是指将物理、工程、化学、生物各改良措施的综合。

  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引起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从而影响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污泥中含有的大量矿质元素和有机质的特点决定了其再利用的价值,如果能对水产养殖污泥进行适当处理后作为盐碱土的改良基质,不仅能实现盐碱土的改良,而且能把水产养殖污泥对水污染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使其得以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解决水产养殖污泥不易处理对水产养殖产生影响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改良了盐碱土壤基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按下述配方重量份数制备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水产养殖污泥50~80份、茶叶渣10~20份、聚马来酸酐8~10份、枯叶14~18份、钙基膨润土4~8份、蚯蚓粪10~20份;

  S2、对盐碱地进行平整,然后深犁机械深耕40~60公分,之后用水进行浇灌;

  S3、使用风沙土均匀地撒在初次平整耕作的土壤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20~30立方米;然后再将步骤S1制备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均匀地撒在风沙土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15~25立方米;最后用旋耕机连续耕作两次,深度20~40公分。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3~15%、磷14~17%、钾13~18%、腐殖质20~22%、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其配方以重量份数计,包括:水产养殖污泥50份、茶叶渣20份、聚马来酸酐8份、枯叶18份、钙基膨润土4份、蚯蚓粪20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其配方以重量份数计,包括:水产养殖污泥80份、茶叶渣10份、聚马来酸酐10份、枯叶14份、钙基膨润土8份、蚯蚓粪10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枯叶包括树木当年的枯黄落叶,陈年腐叶,松针、椰糠残体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茶叶渣为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黑茶或者黄茶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S4:上述步骤S1~S3之后,养地1~2周,即可实施种苗定植。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3%、磷17%、钾13%、腐殖质22%、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5%、磷14%、钾18%、腐殖质20%、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水产养殖污泥来改良盐碱土壤基质,废物利用,即解决了水产养殖污泥无法处理对水产的影响,又改良了盐碱土壤基质。水产养殖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有机成分,以及多种菌种,可在不引入外源菌种的条件下有效降低盐碱地盐碱危害,还可增加土壤中的养分,易分解,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本发明通过使用茶叶渣还能够固化土壤重金属,其含有的大量低分子蛋白和氨基酸成分能够作为螯合剂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改善土壤质量。本发明可以使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即使在土壤灌溉淋洗的条件下,肥力也不会有明显的损失,使用枯叶进一步增加土壤有机质;使用钙基膨润土和蚯蚓粪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在使用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之前,先深耕浇水后撒一层风沙土,用以调节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的通气性能,使之进入盐碱地系统后能够起到加速排水排盐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按下述配方重量份数制备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水产养殖污泥50份、茶叶渣20份、聚马来酸酐8份、枯叶18份、钙基膨润土4份、蚯蚓粪20份;其中,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3%、磷17%、钾13%、腐殖质22%、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所述的枯叶包括树木当年的枯黄落叶和陈年腐叶的混合物;所述的茶叶渣为乌龙茶和红茶;

  S2、对盐碱地进行平整,然后深犁机械深耕40~60公分,之后用水进行浇灌;

  S3、使用风沙土均匀地撒在初次平整耕作的土壤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20~30立方米;然后再将步骤S1制备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均匀地撒在风沙土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15~25立方米;最后用旋耕机连续耕作两次,深度20~40公分;

  S4、上述步骤S1~S3之后,养地1~2周,即可实施种苗定植。

  实施例2

  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按下述配方重量份数制备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水产养殖污泥80份、茶叶渣10份、聚马来酸酐10份、枯叶14份、钙基膨润土8份、蚯蚓粪10份;其中,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5%、磷14%、钾18%、腐殖质20%、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所述的枯叶包括松针和椰糠残体的混合物;所述的茶叶渣为白茶、绿茶和黑茶的混合物;

  S2、对盐碱地进行平整,然后深犁机械深耕40~60公分,之后用水进行浇灌;

  S3、使用风沙土均匀地撒在初次平整耕作的土壤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20~30立方米;然后再将步骤S1制备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均匀地撒在风沙土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15~25立方米;最后用旋耕机连续耕作两次,深度20~40公分;

  S4、上述步骤S1~S3之后,养地1~2周,即可实施种苗定植。

  实施例3

  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按下述配方重量份数制备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水产养殖污泥50份、茶叶渣20份、聚马来酸酐8份、枯叶18份、钙基膨润土4份、蚯蚓粪20份;其中,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3%、磷17%、钾13%、腐殖质22%、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所述的枯叶包括树木当年的枯黄落叶、松针和椰糠残体材料的混合物;所述的茶叶渣为乌龙茶和黄茶中的的混合物;

  S2、对盐碱地进行平整,然后深犁机械深耕40~60公分,之后用水进行浇灌;

  S3、使用风沙土均匀地撒在初次平整耕作的土壤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20~30立方米;然后再将步骤S1制备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均匀地撒在风沙土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15~25立方米;最后用旋耕机连续耕作两次,深度20~40公分;

  S4、上述步骤S1~S3之后,养地1~2周,即可实施种苗定植。

  实施例4

  一种水产养殖污泥用于盐碱土改良基质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按下述配方重量份数制备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水产养殖污泥80份、茶叶渣10份、聚马来酸酐10份、枯叶14份、钙基膨润土8份、蚯蚓粪10份;其中,所述的水产养殖污泥中,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氮15%、磷14%、钾18%、腐殖质20%、钾细菌0.05%、磷细菌0.05%、放线菌0.07%,余量为污泥;所述的枯叶包括树木当年的枯黄落叶松针和椰糠残体材料的混合物;所述的茶叶渣为白茶和黄茶的混合物。

  S2、对盐碱地进行平整,然后深犁机械深耕40~60公分,之后用水进行浇灌;

  S3、使用风沙土均匀地撒在初次平整耕作的土壤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20~30立方米;然后再将步骤S1制备的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均匀地撒在风沙土表面上,用量为一亩地15~25立方米;最后用旋耕机连续耕作两次,深度20~40公分;

  S4、上述步骤S1~S3之后,养地1~2周,即可实施种苗定植。

  表一:施用营养基质土壤含量测试表:

  本发明通过水产养殖污泥来改良盐碱土壤基质,废物利用,即解决了水产养殖污泥无法处理对水产的影响,又改良了盐碱土壤基质。水产养殖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有机成分,以及多种菌种,可在不引入外源菌种的条件下有效降低盐碱地盐碱危害,还可增加土壤中的养分,易分解,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本发明通过使用茶叶渣还能够固化土壤重金属,其含有的大量低分子蛋白和氨基酸成分能够作为螯合剂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改善土壤质量。本发明可以使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即使在土壤灌溉淋洗的条件下,肥力也不会有明显的损失,使用枯叶进一步增加土壤有机质;使用钙基膨润土和蚯蚓粪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在使用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之前,先深耕浇水后撒一层风沙土,用以调节水产养殖污泥混合料的通气性能,使之进入盐碱地系统后能够起到加速排水排盐的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