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处理装置

发布时间:2017-12-30 6:51:33

  申请日2017.01.22

  公开(公告)日2017.08.15

  IPC分类号C02F1/52

  摘要

  一种原水处理装置,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污泥浓缩区、沉淀池,混合池通过堰与絮凝池连接,絮凝池通过堰与污泥浓缩区连接,污泥浓缩区通过堰与沉淀池连接,污泥浓缩区中设置污泥气提槽、污泥排泥管。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将沉淀池的污泥回收至污泥回收池内,将污泥加到混合搅拌池中,增加原水的浊度,添加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凝聚,既不浪费污泥,又增加了原水悬浮物的凝聚效果;采用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平行设置在场地的同一侧,大大减小了絮凝池的横向长度,在第一絮凝池内,导流板将水引导导流桶的底部,被第一搅拌装置充分搅拌,使水中矾花与助凝剂充分碰撞而增大,然后流到第二絮凝池内,再次搅拌絮凝,水在较短流道内充分絮凝。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原水处理装置,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污泥浓缩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混合池通过堰与絮凝池连接,絮凝池通过堰与污泥浓缩区连接,污泥浓缩区通过堰与沉淀池连接,污泥浓缩区中设置污泥气提槽、污泥排泥管,污泥气提槽与污泥排泥管连接,污泥气提槽中设置气提器;

  所述混合池,包括混合搅拌池,在混合搅拌池内设置混合搅拌装置,混合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搅拌轴的伸入搅拌池的一端设置叶片,搅拌轴的伸出搅拌池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减速机连接,减速机与电机连接,在混合搅拌池上设置加泥口、原水进水口、原水出水口,加泥口通过加泥管与污泥回收池连接,在污泥回收池内设置推式搅拌装置,污泥排泥管与污泥回收池连接,在此之间设置污泥回收泵,原水进水口通过原水进水管与原水泵连接,在原水进水管上设置加药口Ⅰ,加药口Ⅰ处通过加药管Ⅰ与加药装置Ⅰ连接,在加药管Ⅰ上设置加药泵,原水出水口上连接原水出水管;

  所述沉淀池包括斜管分离装置,斜管分离装置包括隔板,隔板设置在沉淀池的中部,在隔板上密布斜管,隔板上与斜管连接的位置设置孔,在斜管分离装置中隔板以下的空间为污泥区,在污泥浓缩区内设置堰Ⅰ,堰Ⅰ与污泥区通过管道连通,在污泥区内设置刮泥机,刮泥机的刮泥板设置在污泥区的底部,污泥区通过污泥管连接到污泥浓缩区,推泥机、气提器、污泥回收泵与控制单元Ⅰ电连接;

  混合池与絮凝池通过堰连接,在混合池与堰之间设置加助凝剂装置、导流板,所述絮凝池包括第一絮凝池,第二絮凝池,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平行设置在场地的同一侧,两个絮凝池通过堰连接,在第一絮凝池内设置导流桶,导流板延伸到导流桶的底端,在导流桶内设置第一搅拌装置,在第二絮凝池内设置第二搅拌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上设置交错叶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原水进水管上设置开关Ⅰ,在加药管Ⅰ上设置开关Ⅱ,在加泥管上设置开关Ⅳ,在原水出水管上设置开关Ⅲ,在原水出水管的内壁上设置浊度检测器,在混合搅拌池内设置液位检测元件,开关Ⅰ、开关Ⅱ、开关Ⅲ、开关Ⅳ、浊度检测器、液位检测元件、加药泵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电连接。

  说明书

  一种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净化领域,具体为一种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自来水生产工艺一般是混合搅拌、絮凝、澄清、杀菌去味,其中水通过混合搅拌,使水中的悬浮物凝聚形成矾花,江河湖泊中水的浊度会随着季节、地区等因素而变化,尤其是在冬季,水相对比较清,浊度小,在进行净化时,不利于原水中悬浮物的凝聚,仅通过加药难以实现悬浮物的充分凝聚,絮凝主要是在絮凝池中加入助凝剂,使矾花增大,以便悬浮物在澄清工艺中充分沉淀,得到较干净的水,目前发大部分自来水公司多采用较长的絮凝池进行絮凝,水在絮凝池中平流,实现矾花增大的效果,这样占用空间大并且絮凝时间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水净化过程中,原水中悬浮物难以凝聚以及絮凝池流道较长并且絮凝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原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原水处理装置,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污泥浓缩区、沉淀池,混合池通过堰与絮凝池连接,絮凝池通过堰与污泥浓缩区连接,污泥浓缩区通过堰与沉淀池连接,污泥浓缩区中设置污泥气提槽、污泥排泥管,污泥气提槽与污泥排泥管连接,污泥气提槽中设置气提器;

  所述混合池,包括混合搅拌池,在混合搅拌池内设置混合搅拌装置,混合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搅拌轴的伸入搅拌池的一端设置叶片,搅拌轴的伸出搅拌池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减速机连接,减速机与电机连接,在混合搅拌池上设置加泥口、原水进水口、原水出水口,加泥口通过加泥管与污泥回收池连接,在污泥回收池内设置推式搅拌装置,污泥排泥管与污泥回收池连接,在此之间设置污泥回收泵,原水进水口通过原水进水管与原水泵连接,在原水进水管上设置加药口Ⅰ,加药口Ⅰ处通过加药管Ⅰ与加药装置Ⅰ连接,在加药管Ⅰ上设置加药泵,原水出水口上连接原水出水管;

  所述沉淀池包括斜管分离装置,斜管分离装置包括隔板,隔板设置在沉淀池的中部,在隔板上密布斜管,隔板上与斜管连接的位置设置孔,在斜管分离装置中隔板以下的空间为污泥区,在污泥浓缩区内设置堰Ⅰ,堰Ⅰ与污泥区通过管道连通,在污泥区内设置刮泥机,刮泥机的刮泥板设置在污泥区的底部,污泥区通过污泥管连接到污泥浓缩区,推泥机、气提器、污泥回收泵与控制单元Ⅰ电连接;

  混合池与絮凝池通过堰连接,在混合池与堰之间设置加助凝剂装置、导流板,所述絮凝池包括第一絮凝池,第二絮凝池,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平行设置在场地的同一侧,两个絮凝池通过堰连接,在第一絮凝池内设置导流桶,导流板延伸到导流桶的底端,在导流桶内设置第一搅拌装置,在第二絮凝池内设置第二搅拌装置。

  所述搅拌轴上设置交错叶片,增加搅拌效果。

  在原水管上设置开关Ⅰ,在加药管Ⅰ上设置开关Ⅱ,在加泥管上设置开关Ⅳ,在原水出水管上设置开关Ⅲ,在原水出水管的内壁上设置浊度检测器,在混合搅拌池内设置液位检测元件,开关Ⅰ、开关Ⅱ、开关Ⅲ、开关Ⅳ、浊度检测器、液位检测元件、加药泵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电连接,实现自动控制,通过浊度检测器检测原水出水管中水的浊度,反馈给控制单元,若没有达到设定的浊度范围,则搅拌时间不足,控制单元控制开关Ⅰ、开关Ⅱ、开关Ⅲ、开关Ⅳ、加药泵的工作,使混合搅拌池中的水得到充分的搅拌。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污泥沉淀池中设置推泥机,沉淀的污泥回收至污泥浓缩池,气提器将污泥提前,通过污泥运输通道运输到污泥回收池内,然后将污泥加到混合搅拌池中,增加原水的浊度,通过添加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凝聚,既不浪费污泥,又增加了原水悬浮物的凝聚效果;采用第一絮凝池与第二絮凝池平行设置在场地的同一侧,大大减小了絮凝池的横向长度,在第一絮凝池内,导流板将水引导导流桶的底部,被第一搅拌装置充分搅拌,使水中矾花与助凝剂充分碰撞而增大,然后流到第二絮凝池内,再次搅拌絮凝,使得水在较短流道内充分絮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