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7-12-16 17:47:00

  申请日2017.06.02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03/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池中池”或“塘中塘”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设置在垃圾填埋场已有的渗滤液收集池中,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物化预处理、生化处理或深度处理,构成“池中池”或“塘中塘”的处理方法。构成本发明“池中池”或“塘中塘”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不需另占用土地建设,节约了土地;制造周期短;可移动、回收、重复使用,降低了设备投资;尤其是为没有土地建造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垃圾填埋场提供了一种处理渗滤液的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池中池”或“塘中塘”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设置在垃圾填埋场已有的渗滤液收集池中,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物化预处理、生化处理或深度处理,构成“池中池”或“塘中塘”的处理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液收集池为应急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为敞口池,池壁材料为刚性、半刚性和/或柔性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的容积根据垃圾渗滤液收集池的容积或实际需要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材料为水泥混凝土和/或不锈钢;所述半刚性材料为塑料;所述柔性材料为TPU、PU、PP、PE、PS、ABS、POM或PVC。

  说明书

  一种“池中池”或“塘中塘”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属于垃圾处理领域,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快速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垃圾围城”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堆放和储存过程中,由于自身发酵、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浸泡而滤出的污水。垃圾渗滤液具有复杂的成分,主要污染物种类多且浓度高。同时,垃圾渗滤液的另一特点是,填埋场运行年限越长,渗滤液的氨氮浓度越高,甚至达到5000mg/L。这不仅增加了渗滤液生化处理系统的负荷,同时导致碳源不足,微生物营养比例失调,产生的高浓度游离氨还会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处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路线一般采取“物化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预处理是为了除去其中的NH3-N和无机杂质,提高渗滤液的可生化性,主要方法有混凝沉淀、吹脱、Fenton氧化、电化学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生化处理主要是除去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和NH3-N,主要有厌氧法、好氧法、厌氧+好氧的处理方法。深度处理主要是除去渗滤液中的较小悬浮物、胶体等,主要方法有:膜技术、活性炭技术。

  上述处理技术在实际运用时,需要在垃圾填埋厂附近另寻土地设置预处理反应池、生化处理反应池和深度处理反应池,投入资金量大,占用土地多,建设周期长。而且垃圾填埋厂多处于山坳中,土地资源紧张,很难找到合适的土地建设污水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池中池”或“塘中塘”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构成本发明“池中池”或“塘中塘”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不需另占用土地建设,节约了土地;制造周期短;可移动、回收、重复使用,降低了设备投资;尤其是为没有土地建造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垃圾填埋场提供了一种处理渗滤液的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池中池”或“塘中塘”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是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设置在垃圾填埋场已有的渗滤液收集池中,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物化预处理、生化处理或深度处理,构成“池中池”或“塘中塘”的处理方法。

  优选的,所述渗滤液收集池为应急池。

  所述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为敞口池,池壁材料为刚性、半刚性和/或柔性材料。所述刚性材料为水泥混凝土和/或不锈钢;所述半刚性材料为塑料;所述柔性材料为TPU、PU、PP、PE、PS、ABS、POM或PVC。所述的半刚性或柔性的处理场所可移动、回收、重复使用。

  构成本发明“池中池”或“塘中塘”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可以为任意形状的可盛水容器,其在垃圾渗滤液收集池内的放置方式可以为任意方式,如漂浮、静置。

  构成本发明“池中池”或“塘中塘”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可以有排污口,设置在反应池底部。

  本发明排污泥的方式为:将导管与构成本发明“池中池”或“塘中塘”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场所的池底排污口相连,抽出污泥,或导管插到处理场所池底抽出污泥。

  本发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中,物化预处理、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的具体方式和所用药剂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任何技术手段实现。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构成本发明“池中池”或“塘中塘”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场所,不需另占用土地建设,节约了土地;制造周期短;可移动、回收、重复使用,降低了设备投资;尤其是为没有土地建造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垃圾填埋场提供了一种处理渗滤液的方法。

相关推荐